親友來借錢,該答應嗎?做決定的4個考量

親友借錢往往讓人難以應對,需考慮彼此的關係遠近和信任程度。

摘要

借錢給朋友,本質上是高成本、低收益的行為。是否借錢,取決於人情價值與關係衡量。當你願意無條件幫助一個人,也就要接受那筆錢可能回不來的風險。


借錢,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敏感的話題。許多時候我們決定把錢借給朋友,主要是因為不好意思。

借錢是典型的風險無限、收益有限的事情。對銀行來說,對外借貸存在巨大的風險和成本,需要透過抵押和高額利率彌補。但熟人之間的借貸,主要考慮的就是人情。所謂的人情,到底值多少錢呢? 

借錢給朋友的4種成本 


第一是資金成本

如果你朋友要買房,找你借了10萬元,一年後如期還給你,看起來非常守約,也全額歸還了,是不是就兩清了呢?


我們這麼算算看:如果這10萬元不借給朋友,而是放到銀行裡,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編按:以香港為例)來計算,一年就是3000元的收益,而這些收益就是你因為朋友借款所產生的資金成本——時間產生的利息成本。這3%叫無風險報酬率,是我不須承擔任何風險就能得到的回報。

第二是風險成本

如果你的朋友不是向你借款,而是向銀行借款,他是不可能以3%利率借到這筆錢的。為什麼?因為銀行需要考慮風險,哪怕提供了充足的擔保,銀行可能還是要收取6%的借貸利率。超出的3%稱為風險溢價,就是銀行承擔收不回來、逾期收回等一系列風險而要收到的金額。

第三是機會成本

我們先前講過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中是放棄的其他機會之中代價最大的那一個。如果這筆錢你不借給朋友,可以做什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每年4%至10%的收益;買股票,可能收益200%,也可能全部虧損;拿來自己貸款買房,也許還能收益幾十萬元。你本來打算用這筆錢做的事,其可能的收益也就成了你借款給朋友的成本。

第四是流動性成本

許多人遇到朋友來借錢的情況時,最大困擾在於朋友知道自己的生活過得還可以,這點錢是拿得出來的,總不能說自己沒有吧!

相信我,別人找你借錢時一定都是考慮過你的支出能力。但你的支出能力不代表你願意支出。

你有能力買房、買車,就會把錢全部用於買房、買車嗎?你能支出每年歐洲旅行的費用,真的會每年都去嗎?其實你捨不得,對吧?因為生活中需要開銷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手中看似有閒錢,但那些閒錢是我們安全感的保障,以備不時之需用的,所以它不是閒錢。

如果提供安全感保障的錢夠了,家裡還有「餘糧」,那才是真正的閒錢。可是,幾個人能有這個閒錢?因此,這些閒錢能給你提供的安全感,也是你借錢出去的成本。

所以,什麼時候該借給別人錢?取決於你跟對方的人情關係。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把秤,秤的是你們的關係遠近、你們的信任程度。

每個人都有善心善念,對於自己願意真心付出的人,不用等到他開口,我們都會主動提供幫助,這是基於親友之間多年的熟悉與信賴。

當然,對方真的有急用時,這筆錢對他來說就是雪中送炭,所付出的人情成本也許是值得的。但是成本始終是成本,風險也始終都是風險。一旦借出資金,就一定會有無法收回的可能。

那麼,借與不借就是你的選擇;而一旦借出,還與不還,成了對方的選擇。選擇的衡量,都是看這段關係在各自心中的價值。

文學家胡適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如此寫道:「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若能達到胡適的境界,借錢又何妨?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