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等風險頻繁的社會中,聯合國於 2015 年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多年來早已成為各界衡量永續發展的重要參照。而 SDGs 預計達標的 15 年期間,到了今( 2023 )年正好經過一半,SDGs 在上半場創造出解決方案、設備、科技、服務等需求,即將拉開序幕的下半場已可明顯看到企業、金融都往影響力投資靠攏。
面對下半場的到來,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在10月26日舉辦第3屆的「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邀集國內外業者與專家,共同分享與深入探討,如何掌握影響力投資的龐大商機與規模,決戰SDGs下半場。
影響力投資已成為全球趨勢
論壇的首場,由來自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 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 )的投資人網絡長 Sean Gilbert 的分享揭開序幕,「 90 年代末期,我在台灣已經看到永續相關的投資引起許多人的好奇,並開始重視社會、環境等議題,但對應現況所需的解決方案仍不夠完善,還是得回到關於達到 SDGs 的討論。」 Sean 表示,不論是想將資金集中在氣候轉型方案,或是討論透過投資組合來實踐永續發展目標,如何讓投資發揮「影響力」是重中之重。
這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深入討論「影響力投資」的緣由, Sean 接著分享 GIIN 在官網上彙整出3項影響力投資的關鍵:
1. 有清楚的意向性:不僅要明瞭投資目的也包含訂定追求目標的明確時程。
2. 影響力的評估與管理:藉由評估公司或企業的表現與貢獻,探究哪些投資標的的營運能有助於解決社會現今所面臨的問題。
3. 投資組合的獲利:在影響力投資中,得先明瞭投資組合的目的不在於追求高的投資報酬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投資來達成目標。
回到論壇主題, Sean 說道,當各界討論如何界定影響力投資策略的定義時,最常被使用的參照點就是 SDGs ,「過去大家最關心基礎建設或能源等領域的投資,現在則有越來越多的目光放到食物、農業等與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有關的領域。」 Sean 認為,作為投資者,必須要知道目的地在哪裡,投資才有意義,而思考如何透過投資來解決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正是影響力投資成為全球趨勢的背景。
影響力投資的規模化策略
延續 Sean 提及影響力投資需要有清楚的意向性,家族辦公室的運作就是極佳例子。
接續的論壇邀請 JLIN LLC 林書豪影響力投資基金總經理 Robert Kim 作為主講人,並與來自新加坡 Blue 7 的共同創辦人 Hui Hsing Ma 、來自香港 Impact Funds & Ventures, Sustainable Finance Initiative 董事 Francesco Stadler 及國際雙法律事務所特聘資深顧問汪士邁進行對談。
在針對家族辦公室影響力投資策略的分享中,多位講者一致認為,家族辦公室的存在重點之一在於家族的傳承與存續,由於年輕一代對於社會、環境等議題更加在意與敏感,家族企業也意識到公司對社會的影響要加入永續的思維,而「影響力」正是家族企業可以流傳下來的無形財富。以此作為出發,家族內部勢必得透過內部對話,確認接下來的五到十年想要帶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未來?這是家族辦公室投入影響力投資的基礎。
而延續 GIIN 的 Sean 所提,在討論影響力投資的同時,不能忽略評估與管理( Impact Measurement & Management , IMM )的重要性。因為 IMM 是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其目的是幫投資人去評量投資標的對於社會與環境有沒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若真有產生影響,是否有因此帶來好或壞的變化?在英國企業管理顧問 The Social Investment Consultancy 總經理 Bonnie Chiu 的分享中指出,得要藉由 IMM ,才能向投資者說明投資標的能對於社會與環境的正面影響力是什麼?這樣才能吸引有心、有才能的人一起加入,並擴大影響力投資的規模。
當然,在規模化的道路上,健全的環境是達成生態系的基石,日本影響力投資生態系先驅者 Japan Fundraising Association 的 CEO Masataka Uo 則帶來日本的例子,指出影響力投資所需的生態系統,包含政府、社會、投資人、加速器等等要件。藉由 2014 年推出的社會影響力債券, Masataka 指出這替日本開啟了另一扇大門,讓投資人能提供資金讓政府進行計畫,另一方面, 2019 年則將每年沈睡在日本銀行裡的 10 億美金釋放出來,用在社會影響力的投資上。 Masataka 強調,影響力投資這得仰賴全民的心態改變,透過法規解套、教育規劃、與國外的交流等等,讓全民投入影響力投資。台灣也可以此作為參照,極大化台灣在影響力投資上能發揮的綜效。
身為影響力投資人,的確有辦法影響投資標的
經過一整天的論壇討論,除了聚焦影響力投資的趨勢、評估、管理、策略與法規外,影響力投資在國內外的確已有相當成功的例子。 UBP 瑞聯投顧的投資組合經理 Mathieu Negre 與荷寶投資管理集團永續投資專員 Laura Bosch Ferrete 分別以過往經驗帶來分享, Laura 首先指出,作為資產管理公司,荷寶相當重視永續發展議題,有高達 95% 的資產管理項目中都放入永續議題的考量,並認為在 SDGs 的衡量指標下,能因應全球挑戰、提出解決方案的公司,就是成功的投資標的。
而 Mathieu 則提出議合( Engagement )的重要性,當談論投資能對世界帶來何等影響力,生態體系的建構是必經的道路,而藉由影響力投資期望能實踐永續發展會牽涉到不同利害關係人,議合的概念在此時尤為重要, UBP 的確也透過集體式議合,要求合作公司進行碳揭露,「身為影響力投資人,我們的確是可以影響投資公司的!」 Mathieu 如此說道。
回到台灣的影響力投資發展,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謝宗權分享道,中信金除了從企業端與個人端全方面投入節能減碳的實踐外,也希望能從影響力投資走向影響力金融,將永續發展概念擴大到投融資上下游的供應商,帶動整體轉型。安聯投信產品首席執行副總裁王碧瑩則表示,包含投資人教育訓練、議合,乃至於促成主管機關與產業間的交流,都是安聯投信近年來投入影響力投資的心力。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董事長張錫則從資產管理業者的角度,提出將ESG與影響力投資結合的三個作法,包含「推出ESG商品」、「將ESG納入流程」以及「議合」,這也是國泰在這幾年來努力的方向。另外在2022年國泰成立永續辦公室,也和永續基金中三大碳排公司台泥、南亞和中鋼進行議合,這些都是國泰利用投資發揮影響力的亮眼表現。
藉由國內外多位專家講者的分享,影響力投資不僅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同時需要有更多投資夥伴一同參與。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資深副總裁廖郁毓在論壇中也分享星展銀行在2014年即成立基金會扶助社會企業,並與Heritas Capital聯手推出亞洲首善影響力基金(Asia Impact First Fund),除了有星展銀行提供的1000萬美元外,都會投資在幫助亞洲社會企業解決生計和環境等社會問題的應用上,充分展現星展銀行「 To be the Best Bank for a Better World 」的核心價值及影響力投資的具體實踐。
而正如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執行長吳道揆在論壇開場致詞所言:「論語說:『德不孤,必有鄰』,已經席捲全球的影響力投資就是『德』,對所有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且切身的投資策略。」將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重要的領域,實踐對社會的影響,是影響力投資勢在必行的下一步,也是台灣掌握影響力投資的利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