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收入不是「躺著就賺錢」的神話,而是靠「你今天的策略性投入、換來明天的自由選擇」
許多被動收入,通常初期得先投入大量心力,後面才能真正「躺著賺」。相比實體產品,數位產品幾乎沒有庫存、物流成本,雖然仍需更新與維護內容,但只要你事先投入心力與時間製作,往後多年都可以重複販售。
薩姆·多根(Sam Dogen)在美國投資銀行工作了近13年,2012年,多根在正值事業高峰時突然裸辭退休,朋友覺得他瘋了,因為那一年多根才34歲,竟然有勇氣放棄金融業的高薪。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過去十年,多根利用下班時間,早就默默為自己打造好幾條被動現金流,34歲就提離職的他,當時被動年收入已達8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45萬元),讓他夠本退休,「不用繼續用時間換金錢」。
財富自由後,多根的生活徹底不一樣了:他開始經營個人理財部落格、在家陪小孩長大、定期飛往夏威夷陪伴家人,還能投入一些他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高風險創投。他表示,這些被動收入,不僅幫他買回時間,也幫他買到人生自由。
但他也坦白講,許多被動收入,一開始根本不「被動」。要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需要時間、耐心還有策略性的經營。他提到:「通常初期得先投入大量心力,後面才能真正『躺著賺』。」
以下是他這十多年來覺得最有效的10種被動收入方式,也許能幫你打造屬於自己的財富自由人生。
1.配息型股票
適合對象:長線、投資方式較被動的人
投資於持續派發股息的公司,是一條比較簡單、穩定的被動收入路徑。不過,要靠這種方式「用錢滾錢」仍需一定的資本額。多根表示,以美國標普500指數為例,由於科技股裡大多數公司會將資金用於成長而非配息,因此目前標普500指數的股息回報率不到1.3%,若想每年從中獲得1萬美元收入,理論上可能需要在股市投入超過70 萬美元。
這些投資帶來的「股利收入」,就像另一份薪水,而且不會因為你今天有沒有上班而改變。台灣投資人可以考慮台股的「定期定額」或透過美股複委託券商,布局ETF,例如:台灣50、VOO、SPY等。
2.國債與公司債
適合對象:偏好資產保值、追求穩定收入的投資人
在利率仍高的環境下,把部分資金放入年息4~5%的美國公債或高評價的公司債,反而能穩定補足生活所需。多根表示,每投入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萬元),每年可能收入約400至500美元
在台灣,雖然整體債券市場殖利率可能低於美國,但政府公債與優質債券仍具有「保本傾向」與「風險較低」的特性。同時,若選擇美元債、境外債務,還需考慮匯率、利率及信用風險。
3.出租不動產
適合對象:想用實體資產打造長線財富的人
多根指出,出租房產是一條經典的財富累積路:投入一次,就可以長期收租,再加上房價有機會上漲。但它也不是純「被動」收入,因為這門投資也有無形的代價——你得學會當房東、面對空屋閒置的維修問題、租客風險與地區法規。
在台灣,投資人可以從小坪數、生活機能好的中古電梯大樓下手,搭配精準的租金估算工具(如591租屋、樂屋網等)降低風險
4.不動產平台/共享出資
適合對象:想參與不動產,但不願當房東或管理物件的人
若你想投入不動產,但不想自己當房東或處理細節,就可以考慮類似平台出資模式(如國外的 Fundrise)——小額投入、多案分散、不用每天管理房客。這類模式的目標報酬率通常落在7%至12%。
雖然台灣目前類似Fundrise的平台較少、法規尚未完全成熟,但仍可關注「不動產股權平台」、「不動產基金」等替代選擇。事前需留意平台安全性、報酬模式、流動性限制。
5.不動產投資信託
適合對象:想用股票化方式進入不動產市場、追求流動性者
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是將不動產證券化的商品,專門擁有及管理不動產,讓小額投資人能以較低門檻參與不動產市場。多根分享,大多數REITs需配發至少90%的營運收益給股東。換句話說,比起直接買房當房東更「被動」。
但需注意:REITs的波動性往往高於一般股票,尤其在景氣衰退或利率上升時更容易受到衝擊。在台灣,上市的REITs有像是富邦一號、國泰一號等,主要投資於商辦、商場、飯店等不動產,並透過租金收入配發股利給投資人。
6.定存或高收益儲蓄帳戶
適合對象:短期目標、緊急備用金的資金池
很多人覺得定存太無聊、太保守。但這種方式最「安全」,但報酬也最保守。在美國,某些定存的年利率約4%。雖然台灣目前利率可能較低,但可以留意銀行的外幣定存、「儲蓄型保單」(但須留意流動性與解約條款)、或高利率活存帳戶,就當作是存「緊急預備金」或「3到6個月生活緩衝費」,也不失為一個被動收入來源。
7.數位內容產品
適合對象:具備專業技能、創作或設計能力的人
多根離職後,開始把自己在理財投資經驗,撰寫成文章,並刊登在自己架的網站「金融武士」(Financial Samurai),他表示,這類收入模式的魅力在於「只要一次做好,接下來就可以重複銷售」。
如果你有任何一項專業技能——不管是剪輯、英文教學、料理、塔羅、心理學——都能用這方式變現,你可以寫電子書、開線上課程、製作樣板或編軟體程式,也甚至可以在Hahow、Yotta、Pressplay等這些台灣平台開課程,課程只要製作一次,就能無限上架販售,每月都會收到平台的自動分潤。
相比實體產品,數位產品幾乎沒有庫存、物流成本,雖然仍需更新與維護內容,但只要你事先投入心力與時間製作,往後多年都可以重複販售。
8.硬資金借貸
適合對象:手頭資金充裕、能承受信用風險的人
錢放銀行定存,利息頂多4%左右。多根提到,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直接借錢給個人或小企業,放貸的利率可能衝到7%以上,這在美國叫做「硬資金借貸」(Hard-money lending)。
不過這招風險也不小:借款人可能跑路、抵押品可能貶值、甚至朋友翻臉都有可能。想賺更高的利息,就得有心理準備承擔相應的風險。
9.權利金/版稅收入
適合對象:創作者、藝術家、設計師、內容提供者
除了經營理財網站,多根也出版了一本個人理財電子書,叫做《買這個,別買那個》(Buy This, Not That: How to Spend Your Way to Wealth and Freedom),並上架於Amazon Kindle商店。初期只賣出零星幾本,但隨著部落格流量越來越高,電子書的版稅也跟著穩定進帳。
他建議,不管是設計作品、照片素材、軟體程式、部落格文章還是書籍,只要能授權或販售,就有機會持續收版稅。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你的創作可以變成「長期資產」,一次製作,多次收益。
10.延遲型被動收入
適合對象:已經有穩定收入、具備耐心與長期思維的人
延遲型被動收入(Delayed passive income),也被稱為「成長型投資」。這類模式是將資金投入成長型公司(公開或非公開),不求當下現金流,而是賭它未來大漲。就像在種果樹:不能馬上採收,但幾年後可能豐收。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蘋果公司(Apple)曾經好多年都不配息,但長期持有的股東最後都賺翻了。
從「第一筆被動收入」開始
被動收入不是「躺著就賺錢」的神話,而是靠「你今天的策略性投入、換來明天的自由選擇」。希望你打造出自己的財務安全網,提早退休,並拿回「什麼時候花錢、怎麼花錢」的主導權。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