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數字的多寡與內心的平靜和自由,不存在絕對的正相關。
- 財務的安全感來自於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而非資產存量。
- 投資應順應經濟循環而非對抗市場,因為預測市場漲跌是永無止境、勝率極低的豪賭。
2000年的科技泡沫,給了我、也給了整個世代的科技新貴們一場震撼教育。
公司的明星產品從被經銷商追著跑,在短短時間內就變成了人老珠黃、面臨phase-out(停產)的庫存,再加上一場颱風淹水,庫存直接變成呆帳,以致公司無法上市櫃;行業內曾被市場瘋狂追捧的同業,也在短短2、3年內變了調,彷彿昨日還在慶祝股價創新高,今天就在憂慮資遣的流言裡打轉。而我擁有的那串帳面上的「財富」,也如同洩了氣的皮球一般大幅縮水。
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追逐資本利得,「數字」只是紙上富貴
就像你花費了無數心力,在沙灘上蓋起一座宏偉壯麗的城堡,你為它的每一處細節感到驕傲。但一個浪頭打來,就什麼也不剩了!那時我才驚覺,原來自己引以為傲的一切,不過是建立在不穩定的沙堆之上。那些依賴市場情緒、追逐資本利得的「財富」,只是紙上富貴。
它能給我短暫的、如雲霄飛車般的刺激與興奮,卻給不了我長久的、發自內心的安穩。
帶著一份想要「拿回人生主導權」的渴望,我離開了科技業,轉戰金融業。
我天真的以為,換了一個更接近金錢核心的產業,學習更專業的資產管理知識,就能找到把紙上富貴變為真金白銀的方法,真正走向財富自由之路。
沒想到,我在金融業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客戶,聽了數不清的理財故事,也見證了更多圍繞在金錢裡打轉的焦慮與掙扎。
例如,坐擁上億土地、不動產,卻仍需要為流動性資金搞得焦頭爛額的企業主;或是累積了千萬退休金,卻因為市場一個劇烈回檔而一夕歸零,導致夜不成寐的退休族。
擁有篤定與安穩,不因漲跌而患得患失
我發現,財富數字的多寡與內心的平靜和自由,似乎不存在絕對的正相關。許多人帳面上的富有,只是放大了他們內心的焦慮。直到有一次,我銜命為一位年近七旬的董事長,進行例行性的年度資產檢視。
富麗堂皇的貴賓室裡,我和董事長面對面坐著。按照慣例,由我開啟話題:「曾董,最近市場波動不小,您的投資部位也有些回檔,不知道您有什麼想法嗎?」
他笑了笑,從容的端起桌上的咖啡,輕輕啜了一口;看著我,眼神清澈而溫和。
「市場漲跌,那是神仙的事,我控制不了。以前我也會患得患失,但後來我轉做以現金流為主的債券(當時主流的配息型商品),只要債息準時進來,就算金額不大,但付掉我跟老伴的生活費、社區管理費綽綽有餘,還能每週像這樣出來喝一杯好咖啡,就夠了。」
曾董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只要債息能穩定進來,市場是漲是跌,對我來說,真的只是數字的變化而已。它漲,我開心;它跌,我仍然有配息收入。我的生活,不會因為市場的漲跌而有任何改變。」
財務安全感,來自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
聽到這番話,我彷彿被一道光打中了。
一直被灌輸追求「複利增值」的總報酬,和擁有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兩種價值觀互相衝擊著⋯⋯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財務安全感,不是來自於你擁有多少「資產存量」,也不是那串不斷跳動的帳面數字,而是擁有多少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量」。
是那筆無論市場颳風下雨,都會像老朋友一樣,準時匯入你戶頭的現金流,讓你保有生活的尊嚴與從容。是這筆錢,讓你不需要在市場最恐慌、價格最低迷的時刻,賣掉辛苦積攢的核心資產,來換取生活所需。
因為曾董的那杯咖啡,讓我頓悟了追求財富自由的真正意義:財富自由,不應該是一個遙遠的、需要你花上2、30年奮力追逐的終點,而是一種始於當下、隨手可得的安穩供應。
轉變投資哲學,從順勢而為到安穩豐盈
此後,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投資哲學,乃至人生觀。我不再將全部心力放在預測市場漲跌,因為那是一場永無止境、且勝率極低的豪賭;我學會了退後一步,去觀察、去傾聽市場背後更宏大的規律:從天而順,心穩則盈;於地而佈,財自流轉。
就像一個農夫,他不會去對抗天氣,而是懂得順應節氣,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投資也是如此,因為經濟有繁榮、放緩、衰退、復甦的循環,這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想要獲得安穩的四時供應,不是去改變天氣,而是在不同的季節裡,播下合適的種子。
這份順勢而為的謙卑,讓我從市場的對抗者,變成了與之共舞的伙伴。
從此以後,讓「市場」陪伴著我在財富自由的道路上,一路同行;而源源不絕的現金流,就是我在這場旅途中,最踏實的「定心丸」。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1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