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股每年領300萬元股利!理財專家:辛苦一次,它會養你一輩子

台灣金融業屬於政府高度監管的特許產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核准,再有錢也無法成立銀行。台灣目前的14家金控算是特許的寡占行業,獲利與配息都相當穩定,很適合存股來產生現金流,幫你的生活開銷(退休金、房貸、生活費)買單!每個人都可以存金融股,你也可以達到財務自由,重點是你要開始存股。(本文節錄自《你也可以存100張金融股》一書,作者:陳重銘,金尉出版,以下為摘文。)


記得我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開始存金融股,當時看著電子股大跌,恐慌之下便打算分散投資到金融股,於是開始買進中信金(2891)。

隨著金融海嘯愈演愈烈,我買進中信金的價位也愈來愈低,當時看著中信金股價從20幾塊一路滑落到7塊多,說實話內心也存在著焦慮不安,只能相信中信金是績優龍頭公司,持續買進並長期投資。

隨著中信金不斷地配股配息,我也在低點時繼續加碼,在2015年時存到了300張,詳細心得寫在《6年存到300張股票》一書中。

長期投資下來,我開始了解金融股具有配息穩定且不容易倒閉的優點,於是持續買進來增加張數,2022年我持有超過2,000張金融股,並從中領到265萬元的股利。

可惜好景不常,2020年疫情期間美國大降息,埋下了往後通膨的種子,2022年俄烏戰爭不幸開打,導致美國通膨嚴重惡化,不得不採取激烈升息的手段,一口氣升息17碼(1碼為0.25%);雪上加霜的是國內壽險為主的金控,都遭逢防疫保單的嚴重虧損,股價跟著大跌一波!

但是平心而論,美國升息17碼跟防疫保單虧損,都可以算是一次性的利空,反而提供低價進場的時間點。

2022年11月,我看著國泰金(2882)股價跌破40元,開發金(2883)股價將近腰斬,於是進場撿便宜,我知道壽險金控的獲利呈現景氣循環,要買在獲利差(升息時),然後賣在獲利好(降息時),賺價差遠勝過放著領股利。

同樣身為金融股,但是也有不同的獲利主軸,例如壽險、銀行、證券、租賃……都有不同的投資策略,例如不同於壽險金控受到升息的傷害,銀行反而受惠升息加大的利差。

2021年9月多,我預估美國即將在2022年升息,當時台企銀(2834)的股淨比僅0.7倍,便在10塊錢以下買進,然後持續加碼,到2023年的報酬率超過40%。

金融股很適合存股來產生現金流

在台灣,金融業屬於政府高度監管的特許產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核准,再有錢也無法成立銀行。台灣目前的14家金控算是特許的寡占行業,獲利與配息都相當穩定,很適合存股來產生現金流,幫你的生活開銷(退休金、房貸、生活費)買單!

從2022年起大家都認識到「通膨」的威力了,不要說早餐加1顆蛋要15元,高漲的房價更讓上班族大嘆買不起,不少人紛紛說想要直接躺平!

其實經濟就是錢的流動,2023年4月全台灣的房貸餘額高達9兆4,480億元,如果用房貸利率2%計算,全體房貸族1年要繳交1,890億元的利息給銀行喔!我自己也負擔8位數的房貸,但是我每年從金融股領到將近300萬元股利,幫我繳房貸還有剩喔!

如果從現金流動的角度來看,等於是有很多辛苦的房貸族在幫我繳房貸!這樣是不公不義嗎?請記住,我沒有逼你買房子繳房貸吧!

況且我省吃儉用10幾年來存金融股,股災時也要承擔大跌的心理壓力!幸好台灣的金融股有特許的護城河,更擁有強大的獲利能力。2023年我趁低點持續將金融股加碼到3,000張,我的下半生都可從金融股每年領300萬元股利,幫我繳房貸、讓我遊山玩水……

獲利穩定、幾乎不會倒閉的金融股,已經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資產,源源不絕地將股利貢獻給我,真的比養小孩還要孝順。資產的好處就是只要辛苦打造一次,它就會養你一輩子,還可以庇蔭子孫,富過三代喔!

我存了15年的金融股,累積領回超過1,000萬元的股利了,真的是很開心──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每個人都可以存金融股,你也可以達到財務自由,重點是你要開始存股。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