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風險是市場泡沫化主因,投資專家:當心投資的「鐘擺效應」

美國投資界與巴菲特齊名的霍華‧馬克斯,其所聯合創辦的橡樹資本成立超過20年,管理資產規模已達千億美元,他從不吝以「投資備忘錄」與客戶及所有投資人溝通。橡樹備忘錄受到美國投資界高度重視,地位等於巴菲特波克夏每年股東大會,連巴菲特本人也罕見背書:「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本文節錄自《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作者:霍華‧馬克斯,商業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第二篇寫給投資人的備忘錄是在1991年,整篇內容幾乎都與我這幾年來思考得愈來愈多的主題有關,那就是如鐘擺擺盪般的投資人態度和行為。

證券市場的情緒波動與鐘擺的擺盪類似,雖然擺錘的中點最能描述鐘擺的「平均」位置,但實際上鐘擺停留在那裡的時間很短。

相反的,鐘擺幾乎都會朝著兩端高點來回擺盪,但是不論鐘擺多接近哪個高點,遲早都會反轉擺盪回中點。事實上,向高點擺盪正是提供鐘擺反轉的動力。

投資市場就像鐘擺一樣:

在興奮和沮喪間擺盪。

在慶祝事情會樂觀發展與煩惱事情會悲觀發展間擺盪,以及在價格過高和價格過低間擺盪。

這種擺盪是投資界最可靠的特徵之一,而且投資人的心態似乎都花太多時間在兩端高點上,而不是花在「快樂的中點」(happy medium)上。

13年後,我在另一篇備忘錄再次詳細討論鐘擺效應,在那篇文章中,我觀察到更多之前沒有提過的要素,投資市場也會在貪婪與恐懼間擺盪、在樂觀與悲觀看待事物間擺盪、在相信與不相信即將到來的發展間擺盪、在輕信與多疑間擺盪、在風險容忍與風險趨避間擺盪。

最後一個擺盪──在面對風險的不同態度間擺盪,就是許多市場會波動的共通點。

就像前面提過,風險趨避是理性市場的必要成分,而鐘擺所在的相對位置特別重要。

不當程度的風險趨避就是造成市場泡沫和崩盤的主要因素。要說缺乏風險趨避就是泡沫的必然特點也許過於簡化,不過絕不過分。

另一方面,在崩盤時,投資人會過於恐懼,過度的風險趨避讓他們不敢買進,即使價格只反應市場的悲觀,沒有樂觀,而且價值已經離譜的偏低。

在我看來,貪婪與恐懼的循環是因為投資人對待風險的態度轉變所造成。當貪婪盛行的時候,意味著投資人對於風險高度放心,而且有承擔風險就會獲利的想法。

相反的,恐懼盛行顯示投資人對於風險高度厭惡。學界認為,投資人面對風險的態度是固定不變的,但實際的變動幅度其實很大。

金融理論主要依賴一項假設:投資人會風險趨避。也就是說,他們「不喜歡」風險,必須用較高的預期報酬來引誘、賄賂他們來承擔。

從高風險投資中獲得可靠的高報酬是個矛盾的說法,但有些時候,當一般人對於風險太過放心,因此讓證券價格包含的風險溢酬並不足以補償其承擔的風險,這樣的警告就會被忽視……

當投資人普遍對風險太過容忍時,證券價格包含的是更多風險,而不是可以得到的報酬。當投資人過於風險趨避,價格就會提供比風險補償更多的報酬。──〈快樂的中點〉(THE HAPPY MEDIUM),2004年7月21日

在面對風險的不同態度間擺盪就是最強的一股力量,事實上,最近我把投資的主要風險歸結為兩個:虧損的風險與錯失機會的風險。

要大幅消除其中一個風險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把兩個風險都消除。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投資人會對這兩個考量做出權衡,但有時候,當鐘擺擺盪到高點時,其中一個風險會居於主導地位。

舉例來說:在2005、2006和2007年初,一切看來都很順利,資本市場完全開放,很少人會去想像即將出現虧損。

很多人認定的風險被拋諸腦後,他們只擔心會錯失良機,因為如果華爾街推出一個新的金融神話,而且其他投資人都已經買進,而他們卻沒有買,一旦這個神話成真了,他們就會被斥為落伍而失去優勢。

他們並不擔心虧錢,所以也不會堅持低價買進、要求適當的風險溢酬或是投資保障。簡單的說,他們的行為過於冒進。

然後到了2007年底和2008年,隨著信貸危機全面爆發,大家開始害怕全球金融體系就此崩解,再也沒有人會擔憂錯失良機,這時鐘擺擺盪到大家擔憂會虧錢的那端,因此,不管預期報酬有多少,只要帶有一點風險的東西他們都會避開,轉而投資在安全、收益率趨近於零的政府證券。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投資人過於恐懼,太急於賣出,建立投資組合時過於保守。

當事情進展順利,價格又很高時,投資人會搶著買進,忘卻所有的小心謹慎。然後,當四周情況變得混亂、資產低價賣出時,他們失去了承擔風險的意願,搶著賣出。未來就像這樣翻來覆去。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