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坐牢」到打造被動收入?陳重銘:300張中信金,讓我種出一片獲利果園

陳重銘回顧自己初入股市的起心動念,仍然清晰地記得那跌跌撞撞的歷程。從最初的10萬元本金,虧損到剩下2、3萬元;從晚上下班兼職寫教科書賺取奶粉錢,到最後實現財富自由,成為大家口中的「不敗教主」。在本集《遠見ON AIR》節目中,《遠見》雜誌總編輯林讓均專訪陳重銘,深入探討他從零經驗到理財名家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從領死薪水的狀態成功打造出被動收入

回顧自己第一次投資,陳重銘仍記憶猶新。

大學時期,他曾經向母親借了10萬元,和幾個同學合資進行股票投資。當時台灣股市的資訊相對匱乏,沒有網路也缺乏透明的市場資訊,所以就選了當年最紅的股票「紡織三雄」——華隆、中紡、新纖等公司。他回憶,那時的股市隨便買都會漲停板,幾乎買什麼賺什麼。

當時正值台灣股市大多頭,從1,000點一路攻到12,682點,這段期間讓陳重銘和其他投資者都感到非常開心。然而,這樣的好景並未持續太久。1989年,陳重銘因服兵役而暫時脫離股市,退伍時卻驚訝地發現,他原本的10萬塊資金已經縮水至只剩2、3萬塊!這次的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股市的風險,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策略。他決定,要更為謹慎地進行投資,並開始尋找與閱讀研究報告,試圖加深對市場的了解。

當時,陳重銘每月有4,000塊的零用錢可用,加上母親每月給的4,000塊生活費,這些資金成為他繼續股票投資的資源。不過,早期的投資決策大多比較隨意,甚至可以說是亂買。這導致投資結果往往是東邊賺、西邊賠的情況。

上班像坐牢,學投資讓自己提早「出獄」

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台泥關係企業從事水泥廠的工作,之後也曾在台北捷運公司上班,並且還換過6份不同的工作。這些多樣的工作經歷讓陳重銘體會到,從小以讀書為重心的生活與進入職場後的現實,有很大不同。

陳重銘回憶到,他小時候並不太了解讀書的真正目的,只是盲目地認為讀書很重要。直到大學畢業後,他開始工作後才明白,原來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進入職場後,他發現工作其實非常辛苦,尤其是在水泥廠畫工程圖時,長時間盯著螢幕讓他感到身心俱疲。

有一次,一位同事問陳重銘:「你讀那麼多書,為的是什麼?」這個問題讓陳重銘深思,並得出了工作是為了賺錢的結論。那位同事還告訴他:「你才上班一個禮拜就這麼累,我們已經工作10幾年了,這感覺就像坐牢一樣。」這句話讓陳重銘對職場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開始思考,該如何達到財務自由,怎麼樣才能提早「出獄」?

依賴「新鮮的肝」邊帶娃、邊賺錢、邊投資

陳重銘從1991年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他的職場生涯,並計劃在工作25年後離職。但是,陳重銘的家庭負擔也不輕,尤其是在養育三個孩子時,支出相當大,白天教書的薪水幾乎全被這些支出耗盡。因此,他選擇到夜間部教書增加收入,但同時也利用空檔時間撰寫教科書賺取版稅。這段期間,陳重銘開始研究股票,運用零碎時間進行投資。

他的理念很清楚:「白天教書的收入用來養家,夜間部教書和撰寫教科書的版稅收入則拿來投資。」他強調,辛苦賺來的錢一定要發揮效益,不能輕易花掉,而且他的投資觀念是要「錢滾錢」,而非將辛苦賺來的錢花在消費上。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0年。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他逐漸感到疲累,尤其是他寫了20幾本教科書,寒暑假也不停歇。2011年,陳重銘決定,他不想再依靠勞力賺錢了!隨著年齡增長,應該尋求更有效率的方式來累積財富,而不是單純依賴「新鮮的肝」去拼命工作。

陳重銘決定不再撰寫教科書,也停止了在夜間部的教學工作。這些主動收入雖然穩定,但他希望能將重心轉移到股票投資,進而依靠被動收入來提升自己的財務。

300張中信金股票,種成一片「獲利果園」

在投資股票的過程中,陳重銘明白了並不是每一支股票都會賺錢,但他可以採用一種有效的投資策略來獲取更多的收益。雖然他目前已經擁有幾千張金融股,但這並不是一開始的情況。

年輕時,陳重銘的資金有限,最初只能購買幾張、幾十張或幾百張股票。經過6年的努力,他存到了300張中信金的股票,存到這些股票後,隨著獲得的股利,投資速度變得更快,很快便累積到了400張、500張。

當持有的中信金股票數量增加後,陳重銘又利用獲得的股利來投資其他股票,如台新金和元大金,這樣一來,他的持股數量愈來愈多。他發現,投資的過程中,若有不賠錢的策略,並不會讓他損失。

例如,他存到300張中信金股票,然後再利用這些股利去種植其他股票。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數量會愈來愈多,最終便形成了一片果園,股利的成本也會逐漸降低,接近於零。

不過,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他常常問學生,什麼時候是種樹的最佳時機?其實,最佳的時機是在20年前。如果你在20年前就種下了樹,那麼現在你就可以乘涼。陳重銘回憶,他在2019年離開學校時,年資已經達到最高的130萬,但他從股利中獲得的收入卻已經超過了200萬,這意味著他的被動收入已經超過了主動收入。因此,最終可以選擇更自由的生活,讓自己可以海闊天空。

在台灣,時常出現金額驚人的詐騙事件,然而問題在於,為什麼這些人會上當受騙?陳重銘坦言,很多人之所以上當,是因為他們懶惰,懶得去讀書、去研究,而且「貪」也是一大原因。陳重銘提醒,絕對不要加入任何免費的群組,也不要把錢匯出去。再來,就是「不要急,不要急」,因為投資需要時間和耐心,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誘惑而失去理智。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