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去哪了?中國陷「通縮」疑慮

1.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的GDP較去年同期增長4.5%,高於2022年全年水準,但CPI僅比去年同期上漲1.3%,讓許多專家擔心通貨緊縮。

2.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表示,中國現在不是通貨緊縮,而是通貨膨脹率過低,因為平均物價還未出現負成長。但他也點出問題:貨幣供給量增加,平均物價成長卻過於緩慢。

3.中國的貨幣供應量與民眾儲蓄總量都在迅速增加。金融專家黃凡指出,多出來的貨幣是直接存入銀行裡,不然就是用於還債,等於沒有投資與消費。


中國官方:是通膨過低,還不是通縮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數據發布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對於近期民眾消費價格(CPI)相比去年同期的漲幅起伏下跌,」付凌暉指出,「主要是因為階段性因素的影響,包括季節性因素、部分食品和能源價格走低、汽車價格下降,以及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 從下個階段來看,物價會穩步恢復,物價上漲會更加明顯,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人民幣去哪了?

沈凌還指出,影響到通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第一季物價緩慢上漲的同時,中國反映整體貨幣供應量的廣義貨幣(M2)與民眾儲蓄總量都在迅速增加。兩相比較就會發現問題:央行貨幣供給增加,為什麼通貨膨脹不上去?

對此,沈凌的分析是:剛走出疫情,經濟復甦力道還不夠。「再看接下來2季的情況,如果經濟真正走出疫情影響的話,數據上也許會有更好的表現。」

前德意志銀行財富管理中國區總監、資深投資管理人黃凡,在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人們擔心的是,貨幣投放到如此大的力度,也拉不動經濟成長,那麼投放的貨幣都到哪裡去呢?」作者指出,一是直接存入銀行裡躺平,二是用於還債,等於沒有投資與消費。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發布會上也承認,民眾消費意願有待進一步提升。「下個階段需要透過千方百計,增加民眾收入,並且積極增加優質供給,把擴大消費和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有效結合起來,釋放出民眾的消費潛力。」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