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能源價格在俄烏戰爭開打逾一年後回落,但另有一項家庭重要消費支出,成本還在不斷上漲,那就是食物。雖然食品價格預料能在未來幾個月降溫,但一開始為什麼會漲的原因並不明朗,如果央行處理不佳,可能勞工要求加薪,並再進一步推動物價螺旋式上升。
在截至3月的一年間,歐元區的食品、酒類和菸草價格大漲15.4%,能源價格下跌0.9%;截至2月的一年間,美國的食品價格攀高10.2%,幅度遠高於能源價格的上漲5.2%。
但其實自2022年4月以來,全球商品市場裡的食品價格一直在跌。問題可能是農產品售價與家庭支付食品價格的變動存有滯後現象,而且原料成本只是最終價格的一部分,消費者還須支付加工、包裝、運輸和配送的費用。
但是農場到餐桌之間的差距,讓經濟學家看到了其他的問題:食品供應鏈企業可能漲價漲太凶,超過他們必須轉嫁的更高成本。Pantheon Macroeconomics經濟學家Claus Vistesen表示,「唯一的解釋是利潤率擴大」。
歐洲央行決策者正在檢視利潤率擴大帶來的通膨潛力。俄烏戰爭開打後,能源價格首當其衝,食品最初受到的關注較少,部分原因是價格漲幅不如能源大。
有證據證明,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食品供應商的利潤率攀升。根據ING經濟學家,德國農業部門的利潤率在2019年底到2022年底之間增加了63%,幾乎全部因為獲利增加而非工資上漲。
在歐洲,整個經濟體的利潤率都往上走。歐盟統計機構日前表示,去年第4季獲利占營業盈餘的比率升到42%,是2007年以來最高,流向勞工的比率則略降。在美國,第4季利潤率接近歷史最高水準,雖然已較第3季為低。
高糧價將是各國央行面臨的棘手問題。央行決策者多半更關注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膨,但食品和能源在內的總體通膨會影響民眾對物價走勢的預期心理。食物是在多數家庭每天購買的商品。這可能導致勞工要求提高工資,結果又再反映到物價,推升通膨率。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7090581?from=edn_maintab_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