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金融情勢不確定升高,金管會已規劃辦理2023年本國銀行監理壓力測試,一旦有銀行「壓力測試」沒過關,就需提增資等資本強化方案,大股東將面臨增資壓力、或可能被要求減少發放現金股息等。
換言之,金管會這次壓力測試結果將牽動各銀行2024年股利政策。據了解,金管會內部擬訂至少七項壓力測試指標,估計最快2023年第2季測試結果將會出爐。
所謂「壓力測試」猶如金管會給各銀行的統一模擬考試,測試全體銀行在輕微和嚴重情境下,對銀行獲利影響及資本適足率是否仍可維持在法定標準上,藉此了解各銀行風險承擔能力。
金管會每兩年都會對全體銀行做「公版」壓力測試,2021年當年壓力測試,就有五家銀行沒過關。
據了解,金管會今年對「銀行業」公版的測試情境,與往年類似,主要分三大情境、七項壓力測試指標,一是總體經濟,包括國內外經濟成長率、失業率、房價等,二是市場風險因子,包括利率(如存放利差)、匯率、股債市價格,三是作業風險測試。
例如當2023年國內外經濟成長衰退、台灣失業率飆漲、全台房價下跌,及股、債、匯市劇烈波動或下跌、又或是2023年出現開始降息等狀況時,測試在這些輕微或嚴重情境下,對銀行獲利、及資本適足率影響。
一旦有銀行測試結果沒過關,依金管會要求,銀行有四大改善方案,一是增資,二是股利分配,如以盈餘轉增資為主,並減少發放現金股息,三是透過債務性資本工具,四是縮減風險性資產。過往多數銀行都是提增資、或是發行債務性資本工具以強化資本。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2)日將赴財委會做業務報告,針對2023年提出八大推動業務重點,一、提升金融穩定與韌性,包括規劃辦理2023年國銀監理壓力測試等,二、健全永續發展生態系,三、滿足全方位金融需求,包括建置ETF雙幣交易櫃檯買賣制度、提供高資產客戶多元投資標的。
四、營造包容金融環境,如推動信託跨業合作等,五、數位金融如完備「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自律規範及四月公布純網保,六、強化資通安全,七、保障權益提升知識力,如將消費者保護作業列入金檢,最後是監理制度,包括大股東干政等法源建立等。
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002886?from=edn_subcatelist_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