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前腳剛走⋯德國外交部草擬對中新戰略:將中國視為全面競爭對手

1.德國《明鏡周刊》在網站上揭露德國外交部草擬的新對中戰略,在人權問題、出口產品、中俄關係、對中態度及台海現況等方面都表達明確的態度。

2.這份文件建議德國政府加強關注中國人權問題,並且不排除採取嚴厲制裁。文件指出:「經濟發展和人權問題不矛盾。」

3.這份文件也表明:「如果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並不違背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外交部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迅速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議、進行評估。


針對德國政府是否還要提供包括大眾汽車公司等赴中投資企業擔保,外交部的建議是:「未來在單一國家,德國政府為每個公司的投資擔保上限為30億歐元。」但投資擔保也將受到嚴格審查,從環境標準到社會標準,如需避免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以及授與出口信貸的標準也將緊縮。


德國聯邦政府希望確保今後由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武器或軍民兩用產品,不能用於侵犯人權和內部鎮壓。軍民兩用產品包含數控機床、測控設備,以及體積較小的閥門或電子元件。德國是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國,向中國輸出的技術和產品可能被用於軍事,這點一直被美國及其他國家質疑批評。如今外交部最新起草的對中戰略文件特別提及軍民兩用產品出口的限制,較為罕見。


總體來說,德國外交部希望「以德國經濟可接受的成本,迅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性」,正如它在俄羅斯問題上已經做的那樣。供應鏈要多樣化,關鍵原物料要保持庫存充足。在關鍵的工業部門,德國和歐盟不應該依賴不認同他們價值觀的第三國技術。然而,這份文件也承認德國在某些方面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像是全球氣候問題的解決就離不開中國的積極參與。戰略草案指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佔全球碳排量的30%。」因此,以非西方國家的方式,定義中國在國際氣候政策中的責任不再合適。


《明鏡周刊》指出,該文件草稿事關德國的對中新戰略,因此重點是兩國的雙邊關係。然而,該戰略文件如果在2023年初通過並實施,將對德國及歐盟的26個夥伴國家產生深遠影響。當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改變路線,其他歐盟國家不會安然無恙,必須承擔起責任。

最新曝光的對中戰略文件會不會是德國政府在2023年唯一推出的對中政策?《明鏡周刊》報導稱,德國政府目前同時也在制定一項國家安全戰略,同樣是在外交部的主持下進行,預計會在2023年春季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前發表。根據計劃,德國的對中戰略將在國家安全戰略之後才正式公布。同時,如果德國總理府對此還有修改要求,也會有一些時間進行內部討論。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11108